如果说远程工作的三年是一种「失重」的状态,那么重新回到实体办公室、每天与人面对面合作的这半年,则像是一场「缓慢的着陆」:最初脚步生疏,偶尔踉跄,但逐渐找到平衡。
重新习惯职场社交,对我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刚回来时,我总习惯冷着脸沉默不语,仿佛忘记了如何进行日常的 small talk,甚至连最简单的玩笑都觉得格外生硬。然而随着时间流逝,我慢慢开始尝试一些笨拙的应对方式,比如偶尔讲一句不咸不淡的笑话,或者主动加入同事们随意聊起的话题。虽然不总成功,但却让我重新熟悉了「面对面沟通」这门古老的技能。
技能或许容易恢复,但情绪却复杂得多。
远程工作的三年,我的情绪更像是压缩成数据包的文件——精简、可控、缓慢而安全地发送。线上沟通的异步节奏让我觉得舒适而自在:在 Slack 上,我喜欢在某条信息下面用一个 emoji 做出「低提醒度」的回复,发送者看到就是看到了,不用像微信那样,一定要明确地回复一句,会产生「即时」的提醒。而现实中,这种即时而同步的交流则充满了无法预知的细节与信号:一个稍长的沉默、一闪而过的表情、一句看似随意的话,都可能变成我脑海里不断循环播放的小剧场。
于是,我不得不再次面对一个敏感、多虑的自我,这个自我总是为别人的情绪和动机编织庞大的背景故事。我会迅速察觉同事们微妙的皱眉,猜测他们是不是对我的某句话感到不快;当任务稍显迟缓时,也总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遗漏了什么没讲清楚。甚至,当别人随意表达的善意落到我头上时,我的大脑也会快速启动一场复杂的分析:这到底只是单纯的友好,还是背后藏着什么我尚未破解的密码?
我逐渐意识到,这种过度共情的模式在耗费我的能量和情绪储备。当某个项目出问题,我总觉得可能是自己的疏忽;当别人一句不经意的玩笑,我也会在深夜失眠时反复拆解与重组,试图解读出些许言外之意。
然而,这种敏感的情绪雷达偶尔也带来了意外的收获。那些细微而未言明的善意,那些毫无缘由的小小帮助和温暖的举动,常常让我心生感动,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当的情绪负担。我会不自觉地反复推敲这些善意背后的动机与含义,试图理解对方未明示的意图,却又常常陷入无谓的情绪消耗与心理压力之中。
渐渐地,我也尝试在职场中更主动一点,尽管只是偶尔的一句简单问候,或者主动加入某些话题,虽然这种主动并非每次都得到回应,但它提醒着我:自己不仅仅是职场里一个沉默的工具,而是一个可以给予、接纳和感受的人。
但主动同样也会伴随着一些无形的消耗。有些深夜,我坐在阳台上,透过那盆养了五年的小叶昙花望着窗外还剩下零星灯火的楼群,轻轻地问自己:是不是太过主动?是不是误解了职场人际关系的边界?是不是高估了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位置?
或许根本原因在于,远程工作的三年里,我构筑了一座孤岛:安全、独立、自洽,极少依赖外界的反馈。如今重新回归到复杂的办公室环境后,人际关系如同海面上起伏的浮标,有时给予指引,有时却只是徒增混乱。
尽管如此,我仍然发现,自己还是喜欢这种复杂而微妙的环境。职场里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尽管难以捉摸,却真实得让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。比起做一个孤立的生产单元,我更愿意做一个可以被影响,也能影响他人的普通人。
也许,这半年真正教会我的,并不是如何写出更完美、更高效的代码,而是如何在独处和社交之间、情绪的开放与防守之间,找到恰当的平衡。
有些心动不必开口,有些失落无需言说,有些人或许只是短暂的过客,但他们却在刚好合适的时机,轻声道出我最想听到的那句安慰。
人际关系或许总是复杂难解,但也正因为如此,人这个变量才变得如此迷人,值得反复投入与探索。
而我想,这也许就是我正在缓慢落地后,正在重新学到的东西吧。
——Wood 依然在摸索与寻找的路上。
v1.5.2